编者按:2014年8月2日,中国传统的浪漫七夕日,第二届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肿瘤瞭望》有幸邀请到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请他介绍本次会议的亮点及意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徐兵河教授
回顾初衷
过去我们有通用的乳腺癌放化疗方案,但随着乳腺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更加深入和透彻,并发现肿瘤相关基因。虽然群体的治疗原则一致,但是个体间基因、身体素质的差异,以及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病理特征,乃至药物的作用特点,均说明个体不应采用统一的治疗方案。
基于此设想,且当时国内尚未有此方面的专科大会,两年前我们举办了第一次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会议规模虽相对较小,但我们普及了个体化治疗常识和研究情况。最近两年,在每年的国际大会如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个体化治疗也成为热点议题。为提高中国医师个体化治疗水平,使大家了解国内外治疗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本次我们特举办第二届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
大会亮点
首先,本次大会更加强调个体化治疗的基础研究成果,邀请国外细胞测序权威,对乳腺癌应用前景、前沿问题进行展望,同时邀请林东昕院士对基因组学研究进行讲解。其次,我们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介绍目前国际上正在进行的乳腺癌相关临床试验以及药物开发。此外,基础向临床方向的转化研究也是本次大会亮点。最后,本次会议将传递最近会议(尤其ASCO会议)的研究成果。个体化治疗成为乳腺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之路
个体化治疗需建立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首先需确定乳腺癌患者术后是否需进一步治疗,这可能涉及基因检测、预后指标检测。确定需进一步治疗后,即对具体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设计。个体化治疗可能是乳腺癌的又一研究方向。了解乳腺癌发生机制,可能开发更多的个体化治疗药物,对提高药物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有重要意义。而靶向药物与传统化疗、内分泌治疗药物结合也是今后研究方向之一。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